探寻未解之谜 发现世界之最
解密世界之谜 猎奇有趣事件

科学的世界化和在地化

  科学诞生以后的传播和发展,是一个世界化的过程,对于接受地文明来说也是在地化(也称“本土化”)过程。科学的世界化和在地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,在相当长的时期里,与欧洲的海外殖民活动相伴随。

  在15世纪末,1492年意大利航海家克里托弗·哥伦布(1452~1506)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,1498年葡萄牙航海家瓦斯科·达·伽马(1469~1524)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,由于大西洋和印度洋海路的开辟,西欧大西洋沿岸国家纷纷向海外殖民。葡萄牙、荷兰、英国和美国先后称霸世界百余年。

  1510年葡萄牙占据果阿作为东征的大本营,1600年英国建东印度公司作为殖民机构,1675年荷兰建西印度公司贩卖奴隶和贵金属,1776年欧洲移民在北美殖民地建立了美利坚合众国,1898年美西战争之后列强重新瓜分殖民地,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迅速跻身列强行列。

  “科学殖民”作为殖民活动的一部分,经历了到殖民地收集科学资源、把殖民地当作科学试验场,直至在殖民地建立直接服务于侵略活动的科学机构的过程。

  近五百年的历史事变中,中国从一个中央集权的君主制帝国,逐渐沦为列强的半殖民地。1553年葡萄牙租我澳门、1642年荷兰占我台湾、1842年英国借我香港,日本通过甲午海战(1895年)强割我台湾,继而又借日俄战争(1905年)攫取我满洲权益,进而发动以失败告终的侵我中华之战争(1931年)。

  日本侵略者在中国东北建立的殖民机构主要有五个:满洲都督府(后改为总督府,1905年)、南满铁路株式会社(以下简称满铁,1906年)、关东军司令部(1919年)、伪“满洲帝国”(1932年)和满洲重工业开发株式会社(以下简称满业,1937年)。日本在中国的科学殖民活动突出表现为,直接为侵略战争服务的四个研究机构的建立——台湾总督府制药所检查科(1896年)、满铁中央试验所(1907年)、上海自然科学研究所(1931年)、大陆科学院(1935年)。

  殖民与反殖民的斗争是近代中国历史的主题,“科学中国化”成为这种斗争的重要手段,以反殖民的“科学中国化”对抗殖民者的“科学殖民”。

  科学中国化的观念始于明廷礼部尚书徐光启(1562~1633),他提出的“中西会通”的修历主旨,作为科学中国化的方向一直影响着中国的近代科学启蒙,包括西学东渐、洋务新政和新文化运动。

  从学术角度比较完整地阐述这一任务的学者是胡适(1891~1962)。作为北京大学的校长,他在1947年9月7日的《中央日报》上发表了《争取学术独立的十年计划》。这里的“独立”指的就是中国化,这里的“学术”显然包括科学。胡适给科学中国化规定了四项任务:有足够多本国科学教授而不假外籍、有各种科学研究机构提供给专业人才、能为解决国计民生服务、能与国际同行合作为科学的发展作贡献。

  科学中国化的第一步是“翻译”,把科学文献翻译成中国文字。徐光启和利玛窦(1552~1610)合作的译著《几何原本》(1607年)和钦天监西局集体编译的137卷本《崇祯历书》(1635年)所开启的科学中国化的事业,为同光洋务新政的江南制造局翻译馆(1867年开办)和新教传教士的墨海书馆(1843年创立)继承,由新文化运动的科学旗手中国科学社以其白话文的《科学》杂志(1915年创刊)弘扬。

  科学翻译事业的关键在科学术语的统一,在华新教组织创立的益智书会(1877年成立)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。它属下的科技名词委员会(1896年成立),在狄考文(1836~1908)的主持下,发表了《修订化学元素表》(1898年)和《协定化学名目》(1901年),出版了中国第一部综合性科技术语词典《术语辞汇》(1904年)。

  备受关注的“本土”性科学是地质学、地理学、气象学、生物学。这既是“科学殖民”者的首选,也是“科学中国化”的首选,因其这种在地的“适应”而得以顺利发展。

  地质学在中国备受青睐,1872年的幼童留美生邝荣光(1863~1965)就被安排学地矿,归国任直隶全省矿政调查局(1906年设立)总勘矿师,绘制了中国最早的区域地质图——《直隶地质图》(1910年)。

  中国地质学的四大奠基人——章鸿钊(1877~1951,日本东京大学1811年学士)、丁文江(1887~1936,英国格拉斯哥大学1911年硕士)、翁文灏(1889~1971,比利时鲁汶大学1912年博士)、李四光(1889~1971,英国伯明翰大学1918年硕士),为中国地质学的在地化发展铺好了路,建立了第一个地质学教育机构京师大学堂地质学门(1909年)、第一个地质学研究机构北京大学地质研究所(1913年)、第一个地质调查机构农商部地质调查所(1916年)、第一个地质专业学术团体中国地质学会(1922年)。

  生物学与自然资源的调查和利用密切相关。生物学的二分法——描述生物学和实验生物学,其中描述生物学作为本土科学首先受到重视。动物学家秉志(1886~1965,美国康奈尔大学1918年博士)、植物学家胡先骕(1894~1968,美国哈佛大学1916年学士)二位作为中国描述生物学的奠基人,对中国本地生物资源的研究,对动植物的调查、采集、制标、分类,使得生物学派逐渐发展壮大起来,相继创立了中国第一个生物系东吴大学生物系(1912年)、中国最早的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(1922年)和静生生物调查所(1929年)、中国植物学会(1933年)、中国动物学会(1934年)。

  地质和生物的研究、资源种类和分布以及气象演变的历史,不仅直接服务于中国人民生存发展的需要,也是了解全球不可缺少的部分,在这个意义上,本土科学也具有世界意义。中国科学家百余年来的努力成就斐然,诸如中国地质图的绘制、《中国植物图谱》的编著、中国气候变迁的研究、水杉的发现、龙骨的发现、北京猿人的发现、中国科学遗产的科学整理,用科学原理研究中国的东西、寻找新科学的种子,具有世界意义。

(作者:董光璧,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)

文章来源于互联网中科网:科学的世界化和在地化 更多科普知识,欢迎关注芝麻网!

相关推荐: 这些手斧何以惊动考古界

四川稻城皮洛遗址发现的手斧 国家文物局供图   9月27日,在国家文物局召开的“考古中国”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上,四川稻城皮洛遗址的发现,被在座的考古界专家高度重视,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陈星灿称之为“具有世界意义的发现”,尤其是发现的手斧令人兴奋。…

赞(0) 打赏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芝麻世界 » 科学的世界化和在地化

相关推荐

  • 暂无文章

芝麻世界 探寻未解之谜

解密世界之谜科普知识

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

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
微信扫一扫打赏